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銀家族介紹,什麼是奈米銀?

後疫情時代,台灣防疫成為新興國民運動,戴口罩、勤洗手已然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習慣。不論是在家或在外,只要身處在環境當中就會接觸無數對人體有害的細菌與病毒,如何維護周遭環境、有效抑制細菌產生,降低病菌對我們的傷害,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。


隨著現代科技的技術革新,訴求各項新奇功效與特別成分的清潔、抗菌用品,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但這些看似功能很厲害的產品,其中成分真如同廠商宣稱的如此萬能無失嗎?透過檢測報告證明99.99%有效的商品,實際使用是否真的有用,一般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,大部分只是噴心安的。在疫情嚴峻的危急時刻,我們如何辨別有效的抗菌產品,達到真正安全、安心的防護效果?


作為天然抗生素的銀,已流傳了幾千年的歷史,隨後衍生的銀離子、奈米銀粒子,更是近年炙手可熱的抗菌聖品,卻難以辨別其中差異。今天就為大家梳理銀、銀離子與銀粒子各自的殺菌特色,以及何謂「奈米銀」?



古代檢驗毒物:銀針



銀是古代常用金屬之一,它的性質穩定、活躍性低,在所有金屬之中,銀的導熱率、導電率在常溫下是最高的,具備質軟又高延展的特性。除此之外,銀的離子與化合物,對於特定病毒、細菌、真菌等可呈現毒性。


最常見的例子,是古裝劇經常上演的銀針驗毒的戲碼,其原理是因為銀能測出含有三氧化二砷【註1】的物質,銀與硫易產生化學作用、產生黑色的硫化銀(Ag2S),故在古代常被用來當作鑑別毒物的工具。


【註1】三氧化二砷(Arsenic trioxide,,As2o3),又被稱作砒霜、鶴頂紅、白砒,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,其外觀為白色粉末霜狀、無臭無味,故稱之「砒霜」。由於古代製毒技術的限制,製作砒霜時常混入硫化物而呈現紅色,以此又別名「鶴頂紅」。




防止食物腐敗:銀器



除此之外,銀也具有殺菌的作用,如在古羅馬時期的歷史文獻紀錄銀優秀的防腐抗菌能力,古時代的貴族會使用銀器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;也有把銀幣放入牛奶、水桶等,預防內容物滋生細菌等微生物,藉此延長食用保鮮期。



殺菌效果強:銀離子



科技日新月異,現在已不需要使用銀作為驗毒、防腐的工具,但經濟快速擴張、全球化傳播等影響,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散播愈來愈頻繁。現代人講求立即見效的抗菌商品,往往會想到酒精,但酒精容易揮發、殺菌時效短,殺菌種類少、僅約220種左右。


相較之下,自古有天然抗生素之稱的銀,在銀原子失去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電子,會形成帶正電荷的銀離子,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存在。銀離子的氧化反應能穿透細菌體,造成細菌細胞膜破裂、再與蛋白酶中的-SH迅速結合,使細菌中的蛋白酶失去活性、達到消滅細菌的效果。


銀的抗菌特性,是源自於銀離子,銀離子具有相當強的殺菌功能,可以在瞬間發揮最大的殺菌效果。但市售銀離子產品的濃度極高,對人體的刺激性較強烈。比如稀釋過的硝酸銀溶液,可作為結膜炎的預防性殺菌劑;治療燙傷的消毒藥膏也含有銀,使燒燙傷患者免於細菌感染。然而銀離子容易滲透皮膚、造成過敏反應,故高濃度銀離子製成的抗菌商品易引起安全疑慮。



現代抗菌神器:奈米銀粒子



由於銀離子在應用上仍有疑慮,因此科學家透過奈米技術【註2】的處理,利用金屬銀製成奈米等級的奈米銀粒子,銀表面裸露出的銀原子會快速增加,在水溶液中持續解離銀離子。


【註2】奈米(符號 nm)是一個長度單位。1奈米(nm)= 10 埃(Å)= 10-9m,直徑介於1至100nm,即十億分之一公尺。奈米技術(Nanotechnology)則是一門應用科學,透過尺寸減小,物理性質隨之改變而顯現的一系列物理現象。


諸多實驗證明,銀粒子在各種病原體的抗菌能力都優於銀離子。銀離子是在短時間快速滅菌、但殺菌完後隨即失去功效。以我司研發的奈米銀例子為例,銀粒子體積比銀離子更大,一般角質層縫隙大小約15奈米,但奈米銀粒子大小約30奈米,只會停留在角質層而不會穿透皮膚、進入體內,擁有更強的殺菌功效。


此外,奈米銀粒子噴灑後不會直接發揮,乾燥後可產生一層抗菌膜,源源不絕釋放出銀離子殺菌。銀粒子自身也會透過正負電相吸的原理,主動吸附細菌且終止其呼吸作用。當細菌再次孳生、附著在物品表面或雙手時,奈米銀粒子會持續游離出銀離子、維持抗菌效果長達24小時以上。


奈米銀與其他抗菌成份最為不同之處在於「持久性」,像酒精、次氯酸水等化學抗菌成份,僅有單次發揮殺菌的功效。在產品使用期限之方面,相較於前述產品怕照光、短效期的現況,我司奈米銀粒子產品擁有不怕照光、耐候度高與超長使用效期(3年以上)等特性。


由此可知銀粒子有雙重殺菌的功效,抗菌時效也比銀離子更長,是一種極溫和且長效的物理殺菌,即便是不小心誤食,銀粒子仍然會在48小時內排出體外,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,可謂是現代殺菌的最佳幫手!



下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